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杭州报道
近年来在消费行业出现的热词如代糖阿斯巴甜、植物肉,以及美容护肤领域的“烟酰胺、类人胶原蛋白”等原料技术的革新,都离不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
当前,合成生物学已广泛运用于医疗健康、化工、农业、绿色能源、日化美妆、生物基材料、食品消费等领域,因其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应用潜力,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数据,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千亿美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大力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为响应国家政策,各地纷纷出台合成生物领域的相关政策。12月13日,杭州举行“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政策发布暨产业对接会”上,再度聚焦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杭州市政府将对合成生物创新研发、产业化、特色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助,最高达1亿元,并通过学术交流、项目签约等形式,为企业、科研院所、园区平台、投资机构搭建桥梁,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加速发展。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等8位专家受聘为杭州市合成生物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席顾问。此外,八个合成生物产业项目在会上正式签约,将分别落户钱塘、萧山、高新区(滨江)等地。
地方政策力度大
杭州并不是唯一一个加码合成生物赛道的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10月,上海出台《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等。
常州此前也发布了《关于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
杭州市经信局副局长卢建祥在会上介绍,杭州计划重点发展聚焦医疗美容产品、医疗美容器械、化妆品新原料、生物材料和生物育种等,引导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
其中包括支持生物类医疗美容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肉毒杆菌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医用修复敷料等医疗美容器械,最高奖励500万元;支持化妆品新原料的研发生产,最高奖励100万元,鼓励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最高奖励300万元,支持生物材料产业化发展,最高奖励2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从现场了解到,杭州还将整合全市的合成生物产业优势资源,支持钱塘、萧山和西湖等重点发展区,打造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未来产业培育链,并在鼓励承接重点科技专项、加强研发经费资助、支持开展技术交易活动和夯实创新研发基础层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如鼓励从承接国家、省重点科技专项入手,对获得“合成生物学”“绿色生物制造”“生物大分子及微生物组”“生物安全技术”“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颠覆性技术”等国家、省重点专项或课题的承担单位,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资助经费的25%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研究周期长
合成生物,是一项怎样的技术?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立荣介绍说:“与传统生物技术不同,合成生物就像造汽车一样,通过元件、器件、模块、底盘等一列研制创造,合成非天然的生物,并应用在医药、化工等各个领域。”
近几年随着美妆赛道功效性护肤的火热,各大公司卷“成分”,卷科技,让合成生物领域的化妆品原料赛道变得倍加拥挤。
在唯铂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陶福平负责人看来,这是一条门槛高、入局者众的技术赛道。
他认为,当前该赛道竞争激烈,但很多是重复式的创新,真正突破原材料创新的并不多。鉴于这个赛道研发周期长,在产业转化、市场转化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发展要素方面非常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投入与支持。
他选择杭州作为企业在国内的研发中心,看中的主要是杭州人才的集聚效应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全链条的打通。
今年7月14日,由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头的“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落地萧山。以萧山为例,它将以临空经济示范区、江南科技城为主平台,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化落地”的全产业链布局。
投资更看重技术转化可行性
合成生物领域作为新兴的赛道,也引起了业内投资人的密切关注。
面对这个行业,投资人会关注哪几个维度?
晓池资本的相关代表表示,关于合成生物产品投资的几个维度,比如是平台技术还是产品,选品是应该选高附加值、低市场容量的产品还是大宗商品?销售则看原有的化工或植物提取产品还是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原有市场。
在团队选择层面,晓池资本相关代表认为他们更看重有扎实的技术储备和核心平台能力,关注底层技术突破和底层技术壁垒,且有从0到1放大能力的企业。
普华资本合伙人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合成生物赛道,他们主要关注这家企业会帮助现有行业解决什么样的痛点,不同的细分行业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是精细化工行业,有降本增效和环保的需求;看医疗相关产业时,会关注新材料,比如高分子材料的替代和应用。
而护肤品行业则会关注原料本身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李杨表示,鉴于护肤品的行业的特殊性,且这几年来,相关法规是越来越趋近于接近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方案,所以在会更关注项目产品的安全性和独立第三方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