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迁新材(605376)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所属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C33金属制品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398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中的“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2、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纳米级、亚微米级镍粉和亚微米级、微米级铜粉、银粉、合金粉。公司产品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中镍粉、铜粉主要应用于MLCC的生产,并广泛应用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以及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其他工业领域当中。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虽然国际宏观经济和行业形势有所好转,公司销量环比2022年下半年有所提升,但同比仍然减少较多,导致收入规模同比出现减少。此外,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导致单位营业成本增加,进而造成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3,008,367.98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80%,实现净利润16,862,181.36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3.37%。 公司管理层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合理管控经营成本,持续推进新产品研发,丰富公司产品矩阵,切实开展以下工作: 1、2023年上半年,公司加快推进多种规格小粒径成品镍粉的规模化量产工作,通过分级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提高小粒径成品镍粉品质,多款产品已在客户端送样评价,反馈结果良好。与此同时,公司针对镍粉产品粒径分布改善,大颗粒控制方面开展品质提升工作,通过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对品质差异化的产品进行分类,在丰富公司产品结构的同时也满足了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2、随着HJT异质结电池降本需求的不断提升,下游浆料厂家对银包铜粉体的需求开始进入上升趋势,公司一方面针对银包铜粉产业化进行一期扩建工作,并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以降低人工成本;一方面成立专门营销团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市场应用领域,持续拓展销售渠道和业务范围。报告期内,公司银包铜粉累计出货量已达3吨以上。 3、公司研发部门在现有技术储备与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多措并举迭代优化工艺路径,控制制造成本,提升产能,助力纳米硅粉中试产线项目在2023年年底前建设完成,持续推进纳米硅粉产业化工作,为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提供产业动力。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纳米级、亚微米级镍粉和亚微米级、微米级铜粉、银粉、合金粉。公司产品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中镍粉、铜粉主要应用于MLCC的生产,并广泛应用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以及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其他工业领域当中。 上述领域的景气程度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年度,受消费需求提振等因素的影响,电子产业的景气程度较高;而经济形势的较大波动,可能对包括公司在内的电子产业及相关上下游行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受终端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滑影响,2022年下半年以来公司主要产品的下游MLCC市场需求出现了下滑。若未来市场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发生波动,可能对公司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公司业绩存在下滑的风险。 2、行业竞争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并在中高端电子元器件用金属粉体生产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新进入行业的厂商与公司展开竞争。同时,同行业其他企业亦会采取降价或扩产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公司存在可能因产品价格下跌或市场占有率下滑导致的利润水平下降的风险。 随着电子元器件生产工艺和水平的发展和下游应用领域的驱动,MLCC等电子元器件集成化、小型化、高容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金属粉体材料的生产研发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目前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艺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在关键生产工艺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若公司不能在产品的功能特性上持续创新,保持产品较高的质量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则难以保持销售的稳步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3、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客户主要为MLCC等电子元器件生产商,包括三星电机、台湾华新科、台湾国巨等知名MLCC生产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前五大客户的合计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8.85%,其中,公司对三星电机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8.21%,客户集中度较高。 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LCC行业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若未来三星电机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则公司可能出现订单减少的不利局面。公司面临因客户集中度较高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 4、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镍块、铜棒及银砂,其价格会随该金属品种的全球市场的价格波动而发生变化。公司生产成本受原材料采购成本影响而发生变化,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通常基于订单当天的相关网站发布的现货市场价格的中间价确定。 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受大宗商品及相关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较大,价格波动可能对公司的生产成本造成较大影响。公司采购量最大的原材料镍市场价格在2021年体现稳步上升趋势,2022年二季度开始,公司调整定价模式,产品报价方式调整为原材料平均价格加加工费,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5、进口国贸易政策变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主要出口至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由于国际形势变动及贸易摩擦的可能,不排除该等国家和地区未来调整公司相关产品的进口政策,进而对公司产品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6、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宁波广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共涉及四宗与专利相关诉讼:1、宁波广新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关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侵权诉讼事项,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30日对两宗诉讼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2、公司与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关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侵权诉讼事项,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于2022年1月11日、2022年1月21日对两宗诉讼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 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不服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在法定期限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其中两宗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诉讼事项,因上诉人台州市金博新材料有限公司明确表示不缴纳案件受理费,并提交了撤回上诉申请,一审判决生效;两宗发明专利侵权诉讼事项,截止到目前二审尚未判决。诉讼事项的存在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自设立至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持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储备丰富的技术资源,着力打造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凭借领先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持续深耕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在开展研发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技术储备优势,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布局。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专利163项:其中境内专利148项,包括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境外专利15项。 2、完善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设施不断充实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制定了《QEP8.1.1-2016质量运作策划和控制规范》《QEP8.7.1-2016不合格控制规范》《QEP9.1.2-2016质量监测分析评价规范》《QEP10.2.1-2016不合格纠正措施控制规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等质量控制制度,既符合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也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目前,公司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贯穿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有效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公司已通过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在申请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公司产品质量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也得到了国际一流企业的认可。完善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保证了公司产品的使用性能,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人才优势 公司子公司广新纳米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联合组建先进能源材料与储能器件研发中心,积极利用双方优势,围绕双方共同致力的先进能源材料研发方向联合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并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利平是公司的创始人,拥有20年以上的金属粉体材料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公司产品应用、市场推广、品牌建立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公司董事兼总经理Gangqiang Chen(陈钢强)博士,拥有30年以上的金属粉体材料研发经验,对公司产品技术研发与创新起到了引领作用。 4、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的市场积累,公司产品在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可靠的产品质量使得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获得下游客户的认可。 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MLCC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MLCC等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所要求的精细程度极高,进而对金属粉体材料产品质量和技术指标的要求较高,下游客户均通过严格程序审查及产品检验后选择规模实力较强、工艺技术水平较高、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进行合作,公司与三星电机、台湾国巨、台湾华新科、风华高科(000636)、潮州三环等国际、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领先企业保持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表明公司的品牌实力受到业内领先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