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里的成长“心愿单”,这样实现

  编者按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深埋心中的梦想。那是舞台中央,歌声与琴声相互交织的奏鸣;那是足球场上,风驰电掣“临门一脚”的精彩;那是实验室里,灵感碰撞激情点亮的创新火焰……但是,在偏远山村,孩子们实现梦想似乎并不容易,为了托举他们的梦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奉献爱心。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孩子们的心愿,很多都插着探索、创新、全面发展的翅膀。“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几位小朋友写下自己的心愿,并请来为乡村教育孜孜以求的“大朋友”们讲述帮助孩子们完成这些心愿的历程。期待更多田埂上的“心愿单”能够实现,孩子们都能拥有快乐幸福、健康成长的童年。

  来!唱一首送给世界的歌

  河北保定市阜平八一学校学生杨子蕊:

  我来自一个小山村,没怎么去过大城市。妈妈告诉我,那里有高楼大厦,有数不清的汽车,跟我一样大的孩子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参加各种演出,很神气。这正是我的梦想呀。我真想长大了成为一名音乐家,也能站在大舞台上表演。

  2022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我和同学、老师们一起站上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舞台,为全世界演唱。现在想起来,心里还会一阵阵激动。我愿一直唱下去,用歌声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美好。

  河北保定市阜平八一学校教师高玥:

  我和子蕊一样,对2022年的记忆尤为深刻。当时,我作为带队老师,陪伴44个孩子走出了大山,来到北京,向全世界唱响奥林匹克颂歌。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来北京,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他们眼里时常流露出一种无所适从的局促与胆怯,但是只要一进入培训状态,这些情绪就被快乐自信的光芒取代了。最终,他们用美妙的歌声和大方得体的仪态证明了山村孩子,同样未来可期。

  其实,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题。为了学习希腊语,开幕式导演组专门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请来两位希腊语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培训。我也是边学边教,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发音和语言表达。十几天里,孩子们和我都到了近乎着魔的程度。从课上到课下,从吃饭到洗漱,从走路到睡前,大家不停地练习发音、哼唱曲调,见面打招呼都用希腊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闯过了语言关。

  在异地集训一个多月,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孩子们特别想家。我就鼓励他们定时和家长视频联系,给他们发爱吃的零食,让他们三五成群地玩耍……有个叫欣欣的同学情绪反应最大,一次竟然抱着我哭了起来。我轻抚着她的头说:“没事,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想家了就抱我一会儿。”慢慢地,我和她有了一个秘密:她只要一扑过来抱我,不用多说,肯定又想家了。

  集训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最激动的一刻:当孩子们空灵的声音回响在鸟巢,清澈的眼睛望向远方之时,全世界仿佛都看到了华夏儿女的蓬勃朝气,看到了革命老区的希望与未来。

  在这样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事中,山区孩子们实现了美丽的梦想。后来,更多筑梦的机会接踵而来。

  2023年,我陪伴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参加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孩子们变身可爱的兔宝宝,向观众送上甜美的祝福。为了这温馨的一幕,每位同学都在保证学业的同时下苦功夫,把每个动作练到满意为止。仍记得从阜平出发前,我挨个检查,让学生带好随身物品,并劝慰家长“孩子不在家里过年,我们会照顾周到,不要担心”。不一会儿,家长群中的信息便“叮咚”响个不停:“高老师,孩子跟着你,我们放心”“高老师,您辛苦了”……

  瞬间,我的心底仿佛涌起一股甘泉。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梦想:让孩子们的歌声传得更远,鼓舞他们扬起生命的风帆。

  瞧!足球场上蹿动的“小火苗

  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鲤鱼塘完全小学学生李慰豪:

  2017年,我读一年级。有一天,在学校简易操场上看到一群大哥哥正在追逐踢球,就跑过去“观战”——那是一个手工制作的纸包球,可大哥哥们玩得很尽兴。那时,我心里就迸发出了一个声音——“我也要踢球”。

  后来,我自己也把纸揉成一团,外面用透明胶带缠绕包裹,做成一个简易的球。一有机会,就拉着大哥哥教我踢,慢慢地,吸引了许多跟我一样爱好踢球的小伙伴。

山乡里的成长“心愿单”,这样实现

  如今,我们有了在商店购买的正规足球,“土操场”也变成了正规的绿茵场。我现在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踢球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鲤鱼塘完全小学党支部书记郑寿能:

  我们学校在湘桂交界处,距离江华县城90多公里,是江华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

  2017年,我刚来到这里时,校园里只有几栋简陋的房子和一片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操场,孩子们衣着朴素,甚至还有人穿着“补丁衣”,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平时喜欢跑跑跳跳。

  一天下课,几个男生围着我说,“我们很想踢足球,虽然现在不怎么会,但多多练习,一定能踢好”。看着他们坚毅的眼神,我被感动了:“好,那咱们一起试试。”

  刚开始,没有球、没场地。怎么办?我苦苦思索着。一天,路过三年级一个班,我看到几个孩子在传递一个纸团玩,纸团滚到脚边,我顺脚一踢传给他们。瞬间,脑中灵光一闪:这不就是“足球”吗?于是,我马上动手,用废纸揉成足球大的一团,外面用透明胶带缠绕好,用脚踢几下,感觉还不错。拿给孩子们,他们踢着、跑着、欢呼着,别提有多高兴了。

  后来,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学校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成立了足球队,采购了专业足球,制定了训练方案,利用大课间、体育课等进行训练。孩子们在球场上摸爬滚打,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踢,从不喊痛喊累。看着一个个“泥猴子”膝盖、胳膊上的伤疤,我流泪了,深深为他们自豪。

  后来,县里举行了第一届中小学足球联赛。经过半个多学期的“玩命”训练,我们荣获小学组第二名。拿到奖牌的那一刻,大家抱作一团,哭成了泪人。

  打那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在县里足球比赛中名列前茅,足球队的小队员们也成长得越发茁壮阳光。他们,如同一簇簇熠熠闪光的“小火苗”,给山村带来无限希望。

  听!大山里飞出幸福音符

  福建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学生池翌希:

  记得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别人弹钢琴,我就被迷住了:明亮的舞台、优美的音乐、神奇的琴师,让人仿佛在梦中一般。我也想学钢琴。

  后来,学校开设了钢琴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乐谱,节奏也越来越准,心里可美了。真希望能一直弹下去,让琴声陪伴我上中学、大学,它会给我使不完的劲儿。

  福建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陆江建:

  池翌希同学对音乐的痴迷,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儿时的邻居会演奏很多乐器。他用亲手制作的笛子吹奏《梁祝》,那悠扬的笛音至今回响在我耳边。每逢过节,村里有提线木偶和剧团演大戏,更是令我沉醉其中。

  1984年9月,我来到宁德师范学校,第一次接触到了脚踏风琴、手风琴、钢琴,美妙的音乐让我无法自拔。

  毕业后,我扎根乡村教育,一晃就过了36年。我先后在8个乡镇的12所学校任教,2019年7月,担任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校长。在这里,我发现很多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但学校音乐教学基础差,硬件跟不上。于是,我萌生了为孩子们创办钢琴班的想法。

  为此,我多方奔走。2021年,成功争取到福建省政协牵头的捐赠项目,我们学校一次性获赠10台钢琴,并作为“圆梦”公益首站,成为全省首个拥有钢琴教室的乡村学校。

  钢琴教室建立后,我指导少先队成立钢琴社团,组织音乐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钢琴弹奏辅导。一到下午,钢琴教室总会传来“叮叮咚咚”的悦耳琴声,孩子们认真地练习手指技术,学习读谱、弹奏,从中品尝到无尽欢乐。

  2022年,受福建群星青少年艺术研究院邀请,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云上音乐会”,学生们纷纷弹奏自己喜爱的乐曲,表达爱的力量。那年6月11日,我还受邀带着数十名钢琴社团学生走出古田,来到罗源县福州民族小学参加由省政协主办的“同在蓝天下 同享音乐美——圆乡村儿童钢琴梦”公益活动,学生上台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悠扬的乐曲、优雅的姿态,赢得阵阵掌声。如今,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天籁之声”合唱团与钢琴演奏交相辉映。

  希望琴声能为孩子们的快乐奠基,让他们乘着音乐的翅膀享受幸福人生。

  看!科技为梦想插上翅膀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塘头中心小学学生廖昌荣:

  我还没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捣鼓手工,摆弄些小玩意。原以为这种爱好仅仅是有意思的小游戏,没想到上学后,学校里开设了科技课程,老师带着我们,“鼓捣”更多更神奇的“小玩意”。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铁丝陀螺项目,老师教了我们很多技巧,很有趣。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次参加科技运动会,拿一个闪亮亮的大奖。

  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南边山镇塘头中心小学校长谭岸兰:

  参加比赛拿大奖,是廖昌荣同学的梦想,也是上一任老校长和我们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的梦想。以前,山村条件相对落后,但如今信息、交通都发达了,咱的学生娃儿也不能“坐井观天”。2018年,我们学校开始尝试参加科技运动会。刚开始,学生还有些不自信,老师们就不住地打气鼓励:“有梦想就要勇敢追。只要努力,总有收获。”终于,孩子们渐渐有了信心,科技活动也有了起色。

  2019年,我开始带学生参加科技运动会。我发现一些学生文化课表现一般,但动手能力强。他们在科技活动中找到了出彩的机会,便纷纷加入科技小组,文化课表现竟然也有了很大进步。

  气弓箭、水火箭和铁丝陀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我和几位老师放弃课余休息时间,拟定计划,每天带着他们训练、提高。

  比如,我和廖树文老师负责铁丝陀螺项目。为了让铁丝陀螺多转一会儿,我在办公桌旁铺上瓷砖,一有时间就打磨铁丝、寻找重心。时间久了,找到了窍门,铁丝陀螺转动时间终于从60秒、120秒变为180秒……学生们也劲头十足,一有时间就跟我们探讨其中要领。他们做得最好的一次是242秒,这也是全校该项目时长最久的一次。由于平时反复练习,学生们手上磨起了泡、流了血,但是他们依旧兴趣盎然,整天乐呵呵的。

  水火箭教师廖世德、朱继刚、吴治华、董敏、廖球娣、周有芳,气功箭教师曹玉婷、黄冬平、袁宪、陶慧玲、郑凤娟等多位老师也在科技活动上花费了很多苦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梦想。

  终于,我们在2021年桂林市第四届运动会上获得了两项冠军、一个亚军、一个季军的优异成绩;在第六届广西青少年科技运动会晋级赛上,又获得小学组水火箭比高和气弓箭打靶两项冠军。

  掌声和鲜花,离不开市区教育部门的支持。记得去年儿童节,在市区镇教育部门支持下,我们小学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看着同学们好奇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一颗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在悄然萌芽,而我心里,更加明白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帮孩子扬起人生之帆,向着未来的广阔蓝海远航。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李晓、耿建扩、陈元秋、龙军、禹爱华、高建进、周仕兴、王斯敏

  (光明日报)

【编辑:张子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