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支撑旱区农业发展

原标题:产学研结合支撑旱区农业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黄思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牢记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使命,坚持以产学研结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对外合作以及新农科建设,赋能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支撑引领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扎实推进有组织科技创新,统筹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发展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学校紧密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等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突破学院和学科界限,改善行政化管理模式,打破均衡化发展思维,扭转“五唯”评价倾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切实强化优质资源系统集成。学校组建五大学科群,以“揭榜挂帅”机制遴选30支创新团队,以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研范式变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推进有组织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学校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以超前谋划布局的六大涉农创新板块为载体,进一步统筹相关优质学科资源和骨干力量,以高起点高标准的有组织科技创新为学校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使未来农业研究院真正成为创新资源的汇聚地、创新人才的蓄水池、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以及发展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

  扎实推进有组织转化推广,打造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发展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树立典型示范。学校始终扎根西部,立足旱区,传承弘扬建校伊始“未建系组,先建场站”的优良传统,走出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道路。近年来,学校与杨凌示范区深度合作,携手在多个省区市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基地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成为与区域农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创新源与辐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与杨凌示范区还将按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以大学科技园、产业学院技术集成与转化为载体,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发挥更大作用。

  扎实推进有组织对外合作,坚持以中亚地区为重点,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助力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方案”。近年来,学校把与中亚地区的合作交流作为重中之重,深度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在中亚地区建成10个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海外农业示范园,形成“以科技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协同共享”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助力提升相关国家农业生产率。今后,学校将依托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重要载体,聚焦旱区农业对外合作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进一步汇聚整合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统筹谋划和有组织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

  扎实推进有组织新农科建设,不断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动传统农林学科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优势学科带动优势专业发展机制,积极创办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涉农智慧类专业,探索形成“四链融合、五项衔接、六维贯通”专业学位研究生育人模式和“三团一队”实践育人机制,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学校将根据国家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创新实验学院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基地、试验示范站、科技小院育人功能。学校将按照“通专结合、本研贯通、科教一体、产教融合”思路,统筹优化和有效集成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高标准谋划和有组织推进“新农科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农学+”专业建设机制,进一步做优做强涉农智慧类专业集群,探索设立农林特色鲜明的前沿与交叉新型人才培养专项,着力培养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高精尖缺”急需人才,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教育之强推动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为把杨凌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旱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郝孟佳、李�P)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