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何潇)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4日召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侨联副主席吕涛今年带来了两份关于国际传播的提案,分别聚焦于如何充分发挥侨团、华媒、华校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如何有效应对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充分发挥侨团、华媒、华校作用
对于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整体效能,吕涛委员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海外侨胞是真正的国际传播载体和使者,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代表。作为侨联界别的委员,他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利用海外侨胞的力量传承中华文明、服务海外侨胞,把中国好故事、好声音传递到世界各地。
吕涛委员在相关提案中指出,有效发挥侨团、华媒、华校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各种阻扰。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作,充分发挥侨团、华媒、华校的作用。首先是技术赋能华媒,搭建精准传播渠道。当前需要通过扶持类似华人头条的数字化国际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从技术共建、内容共创、用户共享等方面助力海外华媒,向数媒、智媒、融媒转型升级,将原本是区域性单一性华媒,串联成全球性融媒体平台。
其次是聚合侨团力量,拓宽内容来源渠道。中国海外华商、华人科技领军人物、文化文艺精英、留学生在创新创优创业方面的故事,是中华文明、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支持海外有影响力的华媒,为他们量身打造受众喜爱的信息产品,以丰富国际传播的优质内容。
再次是助力华校转型,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目前,海外华校需要有关部门助力其转型升级,帮助海外华校由区域性实体校,向线上线下一体的数字化国际化教育平台转型升级。同时借助数字化国际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帮助海外华校从面向所在地教学延伸服务全球华裔及热爱汉语的外国青少年学子。
最后是做大爱国华媒,通过举办培训、召开论坛、组织专题研究等各种方式,通过先进技术,助力华媒转型升级,建立有效传播渠道。
应对国际传播挑战需创新拓展渠道
吕涛委员在提案中建议,为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首先应继续提升中华文化精神标识的清晰性与可见度;其次是进一步提升精神标识的情绪值与表现力;最后是深入挖掘新媒体平台的战略传播价值,创新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在夯实既有国际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维,抢占AI等国际传播新赛道。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国际传播,吕涛委员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特殊效能。比如Chat GPT加一个导向,才能更好地引导国际传播,让海外认识中国。通过这样的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向西方展示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也消弭偏见、谬误,跨越壁垒、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