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让我们热火朝天” 三一海工开年生产24小时不停歇

  临近春节,广东珠海一片阳光明媚,三一海工的港口机械装备园区格外繁忙,“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横幅悬挂在海边码头处。

  “进入2024年,我们生产更忙了,基本是三班倒,24小时生产不停。”三一海工总经理陈静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为何这里格外忙?

  “全球化让我们热火朝天。”陈静介绍说,“目前三一海工的海外销售占比已达2/3,来自海外市场的港机订单以及港机产业的数智化、低碳化机遇给了我们十足的信心。”

  三一海工董事长伏卫忠表示,在三一集团三大战略——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指引下,“三一海工过去六年复合增长35%,海外销售连续多年增长超过85%。”

  “全球化让我们热火朝天”

  2月初,经过十余天的海上航行后,三一海工交付福建融港码头的岸桥门座(俗称“大港机”)顺利到港,装载着该港口8号泊位设备的轮船完成靠泊卸船,标志着融港码头建设进入关键的现场安装调试阶段。

  “港口最关键也最繁忙的装备就是大港机,使用频率高,质量要求高,一座大港机价格多在几千万元左右。”一位港口机械装备产业人士介绍称。

  眼下,三一海工负责建造大港机的临海露天作业区异常繁忙,订单充足。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全球化机遇。

  “目前,三一海工海外销售占比已经达到2/3,全球化程度高。但在港机领域,海外市场空间大,我们占比相对较低,仍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陈静表示。

  就在1月下旬,三一海工刚刚向马士基APMT- ACT码头批量交付电动集卡。马士基为世界排名第一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等下游巨头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采购我们的产品。未来,三一海工将致力于成为全球港口机械引领者和码头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陈静说。

  据介绍,三一海工为三一集团旗下核心事业部,2005年进入港机行业,主营集装箱流动装备(正面吊、堆高机、电动集卡),港口装备(岸桥、场桥、门座),物流装备(抓料机、重叉、伸缩臂叉车),散料装备(卸船机、装船机、堆取料机)等。

  此前,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向文波介绍,为了抓住新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三一集团实施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转型战略,其中全球化排在首位,紧急又重要。三一集团要由过去的产品出口变成整合全球资源,支持全球化业务。

  港机产业迎来新机遇

  在产业人士看来,港机产业正面临两大机遇。港口的上一轮建设高峰在20世纪90年代,一般来说,港机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约为25年,也就是说,港机产业将逐步迎来更新换代潮。

  港机产业的另一大机遇来自数智化、低碳化。

  “在港机市场方面,短期看存在一定的行业周期性波动;长期看,各大港口都已制定脱碳减排计划,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大势所趋,港机产业空间巨大。”一位港口机械装备产业人士认为。

  广州港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相关人士算了一笔账:南沙三期2023年流动设备柴油使用量为4160吨,碳排放量达到12925.41吨,其中,柴油牵引车碳排放量为11441吨,柴油堆高机碳排放量281吨。

  “自2019年开始,我们陆续采购了合计66台三一纯电动集装箱牵引车、电动堆高机,其中以纯电动集装箱牵引车为主。”上述人士介绍称,从电动牵引车与柴油牵引车各项指标对比来看,电动牵引车碳排放量下降34.1%,环境噪音下降96.9%,单箱作业成本下降76%。

  “2023年全年,电动牵引车帮助我们减少1784吨碳排放量,节约生产成本约980万元。”上述广州港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到2025年底计划实现港区流动设备80%以上纯电动的发展目标,达到201台纯电动牵引车存有量,打造绿色港口。”

  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介绍称,目前,该公司租赁三一海工70台电动集装箱牵引车投入使用已经9个月,大大降低了燃料成本。同时,引入智能充电调度系统,实现充电管理的更有序、更灵活、更经济,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发力数智化、低碳化装备

  “目前,在港机领域,我国电动堆高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5%,电动正面吊的渗透率接近20%;而在海外市场,电动化装备的渗透率极低,刚刚起步。”陈静告诉记者。

“全球化让我们热火朝天” 三一海工开年生产24小时不停歇

  陈静透露,三一海工每年将5%的销售投入研发,电动化坚持“销售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发展理念,“用全型谱的电动化产品体系拓展市场,截至目前全球销售接近1000台,市场占有率达到80%。”

  就在1月中旬,三一海工举办2024电动新品发布会,共计15款港口设备新能源新品集中亮相。

  据介绍,每款产品都搭配了不同组合的节能技术。纯电正面吊、纯电堆高机的能量回收系统每小时可回收4度电,综合能耗比同类产品低22%;E2A增程正面吊不用充电桩、不用尿素的同时,燃油模式能耗下降45%;电动集卡节能15%,单箱成本较燃油车下降73%。

  “我们按照不同类型客户的工况来定义不同的产品,全面覆盖纯电、增程、换电三大技术路线,并结合码头复杂工况,开发了行业首款换电小车、小型自动充换电站,实现了8分钟快速换电的可能。”陈静表示。

  同时,在智能中控、360°行人识别防撞、自动对箱、箱号自动识别、铁路高压线杆防撞等一系列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大块头”的港口设备变得更“智慧”了。“我们相信,数智化、低碳化机遇将给港机产业带来更大空间。”陈静告诉记者。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